之前看书不多,只知道季羡林是文学大师,也没看过大师的什么文章。书都读完了,准备写读书笔记时,无意中翻到作者简介这一栏。其他书籍的作者,我可能不想把作者简介写上来,感觉太矫情。但是,对于大师,是内心的敬佩驱使我对照着书敲完这一段。
季羡林(1911年至2009年),山东清平(进临清市)人。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,1934年毕业。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,先后掌握了梵文、巴利文、佛教混合梵文、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,在德期间,发表论文多篇,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。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,1946年回国,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。解放后任原职。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。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。1984年,研究所分设,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。1978年后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、中国南亚学会会长、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、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。
季羡林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古代佛教历史、中亚古代语文、中印文化交流史、比较文学、敦煌学等。在翻译和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的成就。其代表作有24卷本《季羡林文集》,主持编纂有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、《传世藏书》、《神舟文化集成》、《东方文化集成》等大型丛书。
正如书名一样,这本书分两部分,上半部分是描述作者求学、治学的过程,下半部分是作者谈如何做人。在德国求学的这一段描述,有很多值得国内学者学习的地方。作者的原话是“谈到工作态度,我的德国老是都是楷模。他们的学风都是异常的认真、细致、谨严。他们写文章,都是再三斟酌,多方讨论,然后才发表。德国学者的‘彻底性’(Grundlichkeit)是明震寰宇的。”。作者写完博士毕业论文时,被要求从头到尾认真核对,所有引用过的书籍、报刊、杂志,要逐字酌句的核查。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一篇文章,在校样时,往往一个研究室的人都参加校样工作。每人一份校样,可以协议分工,都是利用集体的力量保证错误最少出现。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,连标点符号都包括里面。作者当时为了“显摆”几年苦读沉淀下来的毕业论文,特意写了一段很漂亮的序论烘托下,寓意抛砖引玉,内心美滋滋。但是,当拿给教授审阅时,被批评序论华而不实,无理无据,文章拿出去很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各种挑战。回想德国工业发展如此,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个处处严谨、细致的国家。
德国人治学态度如此,职业素养也非常高。作者选修梵文课,当上课时才知道全班只有他一个学生,即便这样,教授也照上不误。当时国内外有规定,选课的学生太少时,课程可以不开。德国教学生外语,直接让学生和外语直接接触,立刻进入实践,而不是长时间陷入文法词法的分析中。这种方法有点像看书时不能从开篇一字不落的看到结尾,而是先翻目录,找些书的简介,对书的中心思想有所了解后,带着目的再快速浏览,这样确实效率很高。
说到做人与处世,作者提到了三点。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,西方讲究征服自然,东方讲究“天人合一”。当然,可能是受到的教育就是东方教育,我更赞成后者的人与自然的关系。更别说人无法征服自然,想反,人应该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寻求生存和发展,否则本末倒置,后果难堪。二是,人与人的关系,要真(真情实意),要忍(包容忍让)。这不是非常对么,无论是和家人还是和朋友同事相处,每个人不都应该做到这两条么。三是,人与自己内心的平衡与矛盾,作者的建议是,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。
谈到做人的意义和价值,作者认为人类大同应该做为人类的终极目标,也会是时代发展的结果。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,需要多少代人共同的努力。出于这样的目标,那么做人的意义就是,“对人类发展承上启下、承前启后的责任感”。作为一个普通读者,我还不能完全消化这样的观念,也说不清楚人的意义是什么,更不清楚怎么样才能在人类发展洪流中,做出些承上启下、承前启后的事情。想到这时,不免有些惭愧。或许大人物有大人物的责任,小人物也有小人物可以做的事情。每个小人物在能保全自身的情况下,做尽量多有助于他人的事情、给身边尽量多正反馈,就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表现了。
读这本书的跟读其他书不一样的感觉是,文字中处处透露着文学的美感。比如冬日下午,作者送教自己梵文的老教授回家时,描写冬日的萧瑟“冬天日短,黄昏早临,雪满长街,寂无行人”。谈到求学态度时,鼓励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”。谈做人时,应该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、“虚怀若谷”、“知足知不足,有为有不为”。
希望每个人都能读到这样的好书,从大师那里学到求学和工作应该有的态度,领悟到做人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