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变量》,作者何帆

《变量》2019年春节后看完的第一本书,作者何帆。买这本书源于逻辑思维公众号的推荐。书内容不算太长,一共五章。

第一章“怎样观察一棵树”。作者提到了大趋势、小趋势和快变量、慢变量的概念。我理解是身边处处是变化,是快变量。我们要能站在更高、更长远的角度看待时代的变化,不能拘泥于眼前的短期问题。就像做项目,我有时也会被每个周期的工作需求折腾到不会思考,不会思考项目的合理性、发展方向,当前做的工作对项目的长远发展是真有帮助还是无用功。每天都在忙需求,产品质量又怎样了呢,对自己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帮助在哪里呢。是否可以换个角度,看长远点,该做减法时做减法,该沉淀时当沉淀。

第二章“在无人地带寻找无人机”,讲的是近几年比较火的无人机领域。大家比较熟悉的无人机场景大多是城市里公共活动场所,年轻人拿着遥控器当玩具玩。又或是短视频APP里,用无人机拍摄的旅行、运动等短片。但是这一章提到的是无人机在农业的应用。一批年轻人用无人机帮助农民撒农药,数百亩农田,短短十几天就能完工。原本给人感觉劳动密集型、粗放的农业,能跟新潮的无人机搭上腔。这让我想到德国的屠宰场全自动流水线、美国的自动摘果机。期待国内农业更加高度的自动化,更多好玩的东西加如到农业领域。

第三章“老兵不死”,表扬了传统型企业努力跟上新时代的脚步,努力转型的故事。文中以海尔为例,说的是海尔怎么把传统型酒柜被慢慢改造成一个智能化的平台,其实这个也是互联网+概念的一个案例。老兵不断学习,自我更新。新兵当然也有向老兵学习的必要性。比如近两年的互联网造车潮,纯互联网企业不依托传统车企的制造厂、流水线等,永远都只能“云”造车。但是互联网公司自建工厂,又会把自身变成重资产型企业,像乐视一样,让自己拖入资金匮乏的泥沼。所以现时代,需要新兵、老兵互相借鉴,携手共进。

第四章“在菜市场遇见城市设计师”。对东莞这个城市的例子印象比较深。东莞市没有县,市下面直接就是镇,有点去中心化的概念。这种去中性化其实会让城市更高效。就像上海和北京的对比。上海的一个个小片区,自成系统,不会造成单点集中式的拥堵。北京则不一样,是从一环往外,单点辐射,交通比上海可堵的严重多了。

第五章“阿那亚和范家小学”。阿那亚是北戴河的一个小区。有意思的是,这个小区是暖洋洋的,邻居间互动很多,像一个大社区,比如有些业主会很宽心的把自家孩子寄放到小区的咖啡馆里。小区的房子大多是北京人买的。这些人在阿那亚更有生活的感觉,这里是这些人的第二人生,而北京的生活是第一人生。第一人生为生存忙碌,同时养着第二人生。而第二人生感受着生活的意义,滋补着第一人生。

范家小学,一个大山里的小学,条件不好,学生不多。这就天然成了小班,师生更多互动,每个学生得到的关爱更多。这类学校因为高考对他们相对有点“远”,索性就更注重素质教育,比如要求学生有兴趣爱好、表达要求等等。相对的,大城市的学校更多的是针对高考的模板教育。

这本书提到的例子都是近几年新出的元素,紧跟时代步伐。所以,做IT的我看到这本书就感觉很亲切。看每一章时都会有一些思考,也有很多共鸣。总体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书,推荐指数4.5星。